
《 徽州女作家:清代中国的空间与地域想象 》
- 徽州女作家清代空间地域想象内部流散女性文学跨地域网络流动性政治论文
- #学术研究 #女性写作 #空间分析 #历史叙事 #跨学科对话 #必读推荐 #学者受众
- 选题分类:文学史 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
- 原版语种:英语(可提供图书翻译服务)
- 出版日期:2025年10月
- 页数:248页
- 图书定价:(不详)
- 开本:(不详)
- 原出版地:美国
- 字数:(不详)
- 作品星级:
- 内文印刷:(不详)
申请样书样章
您正在通过本网站在线提交出版评估申请。
若您的申请获得通过,您将可以在线对本作品的电子样书进行查看。
特别提示:
1、一旦提交本申请,则表示您承诺自愿通过成都锐拓传媒广告有限公司申请上述图书的中文版权,并承诺在申请日起18个月内,不会向任何第三方(包括但不限于图书作者、出版方及其他代理商等)申请或联系上述图书的中文简体版权。否则,我公司有权关闭您在本网站的使用权限,且不再与您进行任何业务合作,并有权要求您支付不低于人民币5000元/本的违约金,或将上述违约金直接从您的账户余额中予以扣除。
2、您通过本功能在线申请样书样章而支付的费用仅为样书样章在线查阅的费用,不代表我公司对上述图书的中文版权授权事宜向您作出任何承诺。除非发生我公司无法向您提交样书或样章的情况,否则无论最终是否与您达成中文版权的交易合作,该费用概不退还。
申请翻译样章
您正在通过本网站在线提交翻译样章申请。
若您的申请获得通过,您将可以在线对本作品的翻译样章进行查看。
特别提示:
1、一旦提交本申请,则表示您承诺自愿通过成都锐拓传媒广告有限公司申请上述图书的中文版权,并承诺在申请日起18个月内,不会向任何第三方(包括但不限于图书作者、出版方及其他代理商等)申请或联系上述图书的中文简体版权。否则,我公司有权关闭您在本网站的使用权限,且不再与您进行任何业务合作,并有权要求您支付不低于人民币5000元/本的违约金,或将上述违约金直接从您的账户余额中予以扣除。
2、您通过本功能在线申请样书样章而支付的费用仅为样书样章在线查阅的费用,不代表我公司对上述图书的中文版权授权事宜向您作出任何承诺。除非发生我公司无法向您提交样书或样章的情况,否则无论最终是否与您达成中文版权的交易合作,该费用概不退还。
推荐人
——李小蓉,《中国感官诗学与政治:‘香艳运动’(1600-1930)》作者
杨解构了扬州和徽州地区之间联系的文化动态。她的研究首次探讨了女性文学创作如何成为两地联系以及江南女性文学网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对中国历史研究和文学研究都做出了真正重要的贡献。
——宋汉理(哈丽特·楚恩多弗Harriet Zurndorfer),荷兰莱顿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
版权推荐
★本书对清代女性写作进行了创新的空间分析,将文学研究与徽州学术、侨民研究和地理研究进行了对话。通过揭示女性如何将自身融入历史和空间叙事,本书重新定位了徽州作为清代文化史的关键参与者,并探讨了女性在塑造中国知识传统方面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是性别、文学和历史学者的必读之作。
内容简介
在中国晚清时期,两股重要的历史力量以尚未深入探讨的方式重塑了文化和社会景观:徽州商人的流散和女性文学的崛起。本书通过考察六位徽州女作家的作品和空间想象,探讨了这些交汇的力量。这些女性并未局限于通常与徽州及其宗族结构相关的性别体制,而是积极地游走于跨地域网络中,在前所未有的流动性时代宣示着文学和文化主张。
她们的作品——从诗歌到政治论文——揭示了对空间和地点的深刻理解。一些女性表达了与徽州以及为她们的流散家庭提供新依托的地方的深厚联系,而另一些女性则重新构想了一个涵盖深远跨地域运动的宇宙和政治秩序。随着清代商业和知识中心的转移,这些女性利用她们的流动性和文学才华重塑了家族传承,并影响了关于治理、战争和复兴的更广泛讨论。
作者介绍
杨彬彬是香港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兼任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MPhil、MA、PhD),是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中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博士,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
研究运用明清女性文学的新材料拓展性别史与社会文化史的跨学科、跨文化视野。已完成两项由香港研究资助局资助的课题,并获得2018/19年度人文社会科学杰出学者奖,目前致力于完成的第三项香港研究资助局课题,探讨比较视野中的女性日记与方法论对话。
主要期刊文章见于:中国文学:散文、文章、评论、男女:中国的男人、女人和性别、现代中国、女性史杂志。
其整理的作品《近代女性日记五种(外一种)·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已在中国出版,其作品《清代巾帼英雄:巾帼英雄的英雄故事》也已授权中国。
相关推荐




★本书对清代女性写作进行了创新的空间分析,将文学研究与徽州学术、侨民研究和地理研究进行了对话。通过揭示女性如何将自身融入历史和空间叙事,本书重新定位了徽州作为清代文化史的关键参与者,并探讨了女性在塑造中国知识传统方面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是性别、文学和历史学者的必读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