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死时代下的生死观:如何面对“第一人称的死亡” 》
- 生死观老龄化孤独死终活葬礼简化家庭关系淡薄生死学调查数据死亡恐惧死亡社会化
- #学术研究 #社会变迁分析 #多视角探讨 #大众读者指南 #终活风潮 #丧亲支持 #死亡教育
- 选题分类:社会学 其他
- 原版语种:日语(可提供图书翻译服务)
- 出版日期:2025年04月
- 页数:224页
- 图书定价:(不详)
- 开本:(不详)
- 原出版地:日本
- 字数:(不详)
- 作品星级:
- 内文印刷:(不详)
申请样书样章
您正在通过本网站在线提交出版评估申请。
若您的申请获得通过,您将可以在线对本作品的电子样书进行查看。
特别提示:
1、一旦提交本申请,则表示您承诺自愿通过成都锐拓传媒广告有限公司申请上述图书的中文版权,并承诺在申请日起18个月内,不会向任何第三方(包括但不限于图书作者、出版方及其他代理商等)申请或联系上述图书的中文简体版权。否则,我公司有权关闭您在本网站的使用权限,且不再与您进行任何业务合作,并有权要求您支付不低于人民币5000元/本的违约金,或将上述违约金直接从您的账户余额中予以扣除。
2、您通过本功能在线申请样书样章而支付的费用仅为样书样章在线查阅的费用,不代表我公司对上述图书的中文版权授权事宜向您作出任何承诺。除非发生我公司无法向您提交样书或样章的情况,否则无论最终是否与您达成中文版权的交易合作,该费用概不退还。
申请翻译样章
您正在通过本网站在线提交翻译样章申请。
若您的申请获得通过,您将可以在线对本作品的翻译样章进行查看。
特别提示:
1、一旦提交本申请,则表示您承诺自愿通过成都锐拓传媒广告有限公司申请上述图书的中文版权,并承诺在申请日起18个月内,不会向任何第三方(包括但不限于图书作者、出版方及其他代理商等)申请或联系上述图书的中文简体版权。否则,我公司有权关闭您在本网站的使用权限,且不再与您进行任何业务合作,并有权要求您支付不低于人民币5000元/本的违约金,或将上述违约金直接从您的账户余额中予以扣除。
2、您通过本功能在线申请样书样章而支付的费用仅为样书样章在线查阅的费用,不代表我公司对上述图书的中文版权授权事宜向您作出任何承诺。除非发生我公司无法向您提交样书或样章的情况,否则无论最终是否与您达成中文版权的交易合作,该费用概不退还。
内容简介
作者介绍
日本著名生活方式思想家、终活评论家及死生学研究者(人类科学博士)。现任一般社团法人Senior生活文化研究所代表理事。其主要研究领域涵盖殡葬仪式、墓葬文化、家庭关系及生活方式规划,在配偶丧偶后生活研究领域提出"丧偶生活重建"理念并主持"丧偶者互助会"。
学历背景
奈良女子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科硕士课程修了
2009年取得东洋英和女学院大学大学院人类科学研究科博士学位
职业经历
硕士毕业后入职生活设计研究所(现: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生活设计研究部),曾任主任研究员
2012年主持创办面向丧偶人士的互助组织"丧偶者互助会"
2019年创立一般社团法人Senior生活文化研究所(丰洲)并担任代表理事
2023年将事务所迁址至银座
现任身延山大学、武藏野大学客座教授,东北公益文科大学大学院特任讲师,立教第二生涯大学讲师
长期在电视、广播、杂志等媒体担任终活主题评论员
2024年12月起定期租用僧侣经营酒吧举办自费运营的银发族食堂(每月两次)
主要著作
博士论文:《关于殡葬礼仪和墓地变迁中“我的死亡”概念影响的研究》
个人专著:
《葬礼的价格》(1998)
《葬礼新世纪》(2000)
《改变的葬礼,消失的坟墓——高龄社会指南》(2000/2006)
《我想这样离去——从临终关怀到坟墓》(2003)
《现在就该了解的45件关于葬礼和坟墓的事——为了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结局》(2013)
《谁来守护坟墓?——在多死·人口减少社会之中》(2015)
《一人终活——消除不安的万全准备》(2016)
《“孤独死”时代的葬礼与坟墓》(2017)
《没伊——失去伴侣后的生活方式》(2018)
《“孤独死”时代的生死观——如何面对“第一人称的死亡”》(2025)
合著
《为防万一,现在就开始思考老家整理与坟墓关闭》(横尾将臣 监修,与弘中纯一合著,Natsume社,2025)
监修
《坟墓怎么办?事典——遇到任何问题首先该读的书》(Tsuchiya书店,2015/2018)
图书目录
第1章 围绕“死亡”的社会急剧变迁
老龄化与家庭变迁:从家庭护理到依赖专业人士,医疗进步使“自然死亡”变得困难。
葬礼的变化:从在家举办到外包化、华丽化,再到如今的小型化、简单化(家族葬、一日葬、直葬)。“终活”成为风潮。
坟墓的变化:“无缘遗骨”增加,墓石功能多样化(刻写留言),同时无缘墓问题凸显。
第2章 “孤独死”时代与健康长寿的彼岸
理想的死法:“在榻榻米上死去”是否仍是常态?“猝死”与“缓死”孰优?
孤立死的现状:死亡时无人在场、遗体长期未被发现的情况增加。孤立死的本质是生前的孤立。“8050问题”也是潜在预备军。
“先逝者为胜”的社会:男性普遍希望先于伴侣去世,妻子的家务负担影响丈夫自立,男性更渴望异性交流。
健康长寿作为手段:长寿是手段而非目的。认知症患者预计激增,有人因“无事可做”而延长退休。
作者经历:丈夫急逝的亲身经历。
第3章 思考死亡的4个视角与死后世界的想象
生物学上的死亡:三大特征与火葬规定。
法律上的死亡:器官捐献的法规,死亡判定的差异。
文化上的死亡:“殡”的习俗、盂兰盆节的意义,以及中小学生中“死者能复活”的观念。
社会上的死亡:当被所有人遗忘之时。
死后会怎样?:日本人想象的6种死后世界(如去往他界、轮回、留存在记忆中等),其中信“无”者最多。
第4章 第二人称的死亡:如何接受亲近之人的死
“你之死”与“他之死”之间:因对象不同而异的死亡感受,接受死亡所需的时间。
从丧亲之痛中走出的12个阶段:包括否认、敌意、失去目标等。
丧偶者的生活方式:男性丧偶者的组织与活动,男女社交变化,令人不快的安慰语。
失去其他重要之人:丧亲者面临的4项课题,葬礼简化导致“悲伤工作”场所缺失。
第5章 第一人称的死亡与减轻“孤独死”的不安
死亡的“色情化”:死亡被社会隐藏,人们无法真实感受,甚至家人间也难以谈论。
告知他人自己的余命:癌症告知率上升,多数人想知道真相,得知余命有限时的复杂心情。
死前想做的事清单:相关影视作品的影响,以及“预先护理计划”的讨论。
死亡恐惧的8个维度:尤其对“死亡过程”的恐惧强烈,死亡对所有人都是“未知”。
重要之人逝去的恐惧胜于自身死亡:“我之死”与“你之死”恐惧的交织与差异。
无家人也能安息的“死亡社会化”:“独身者”如何处理身后事?改变“有家才是常态”的观念,推动死亡的社会化以减轻不安。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