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仪的交织:明末清初中欧文化交流中的丧葬礼 》
- 利玛窦耶稣会士丧葬礼中欧文化交流礼仪跨文化交流明末清初基督教仪式中国传统习俗皇帝赞助
- #文化交融 #历史社会学 #宗教交流 #中国近代史 #跨学科研究 #实证研究 #当代启示
- 选题分类:世界历史 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 文化交流
- 原版语种:英语(可提供图书翻译服务)
- 出版日期:2008年03月
- 页数:336页
- 图书定价:(不详)
- 开本:(不详)
- 原出版地:美国
- 字数:(不详)
- 作品星级:
- 内文印刷:(不详)
申请样书样章
您正在通过本网站在线提交出版评估申请。
若您的申请获得通过,您将可以在线对本作品的电子样书进行查看。
特别提示:
1、一旦提交本申请,则表示您承诺自愿通过成都锐拓传媒广告有限公司申请上述图书的中文版权,并承诺在申请日起18个月内,不会向任何第三方(包括但不限于图书作者、出版方及其他代理商等)申请或联系上述图书的中文简体版权。否则,我公司有权关闭您在本网站的使用权限,且不再与您进行任何业务合作,并有权要求您支付不低于人民币5000元/本的违约金,或将上述违约金直接从您的账户余额中予以扣除。
2、您通过本功能在线申请样书样章而支付的费用仅为样书样章在线查阅的费用,不代表我公司对上述图书的中文版权授权事宜向您作出任何承诺。除非发生我公司无法向您提交样书或样章的情况,否则无论最终是否与您达成中文版权的交易合作,该费用概不退还。
申请翻译样章
您正在通过本网站在线提交翻译样章申请。
若您的申请获得通过,您将可以在线对本作品的翻译样章进行查看。
特别提示:
1、一旦提交本申请,则表示您承诺自愿通过成都锐拓传媒广告有限公司申请上述图书的中文版权,并承诺在申请日起18个月内,不会向任何第三方(包括但不限于图书作者、出版方及其他代理商等)申请或联系上述图书的中文简体版权。否则,我公司有权关闭您在本网站的使用权限,且不再与您进行任何业务合作,并有权要求您支付不低于人民币5000元/本的违约金,或将上述违约金直接从您的账户余额中予以扣除。
2、您通过本功能在线申请样书样章而支付的费用仅为样书样章在线查阅的费用,不代表我公司对上述图书的中文版权授权事宜向您作出任何承诺。除非发生我公司无法向您提交样书或样章的情况,否则无论最终是否与您达成中文版权的交易合作,该费用概不退还。
推荐人
—— 亨丽埃塔·哈里森,哈佛大学
“本书是我读过的最令人惊喜的中国历史书籍之一。作者对中文、拉丁文和欧洲本土语言资料的掌握堪称典范。这是一本博学多识而又浅显易懂的书。”
- 蒂莫西·布鲁克,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尼古拉斯·斯坦达尔特对十七世纪中国和欧洲丧葬仪式的出色研究再次表明,我们在研究文化交流时不能使用一成不变的模式……本书是历史叙事的一个有力范例,它考虑到了中国和天主教关系的双向性。”
—— 马可·穆西略,《欧洲历史季刊》
“这是一部关于东西方早期文化交流的精彩故事。”
——《中国评论国际版》
“作者巧妙地追溯了十七世纪中国基督教新身份的出现。在此过程中,尼古拉斯·斯坦达尔特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全新框架,用于分析在西方以外的实体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发生的文化交流……《本书对以往学术界有时强调的不可通约性、支配性和理解的不可能性,做出了令人欣喜的修正。”
——《历史学家》杂志
“在这项对丧葬仪式的系统研究中,尼古拉斯·斯坦达尔特汇集了所有相关的西方文献……和中国记录……来描绘一幅从利玛窦时代到图尔农枢机主教访问中国前夕,中国基督徒丧葬仪式演变的全景图。”
- Archivum Historicum
“本书将广泛吸引对跨文化关系感兴趣的研究人员,以及专注于中国宗教或晚期帝国文化的研究人员。书中大量关于陵墓、丧服和葬礼队伍的插图也将吸引普通读者。”
- 亚洲研究杂志
“斯坦德尔特的选题极具启发性,最终呈现出一部可读性强、引人深思的研究著作,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对中国基督教的研究范畴。”
- 中国宗教杂志
“尼古拉斯·斯坦达尔特为读者提供了关于死亡、逝者纪念和葬礼等常被人们避而不谈的话题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书中包含大量来自各种印刷品和档案资料的插图,描绘了中国和中欧的葬礼场景和送葬队伍,以及墓地设计和丧葬用品的示意图。[斯坦达尔特]对该领域的贡献广泛而孜孜不倦。”
- 中西文化关系期刊第31卷(2009年)
“斯坦德尔特通过分析基督教、佛教和儒家仪式社群中未来仪式的变化,深入探讨了社会宗教文化适应的核心问题。”
- 中国季刊(2009年6月)
“这是一项极具价值的新研究,探讨了宗教仪式这一鲜少受到关注的主题……本研究的论点建立在大量中文及多种西方语言的印刷资料引证之上。”
- 文艺复兴季刊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了礼仪——特别是与死亡和葬礼相关的礼仪——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展现了十七世纪中国各层面中欧礼仪实践的逐步交融。这包括基督教平民社群中传统与新兴仪式的交融、基督教葬礼与中国传统习俗的融合,以及皇帝为耶稣会官员赞助葬礼游行等。作者尼古拉斯·斯坦达尔特通过对丧葬习俗细节的细致观察,阐明了双向文化互动的机制。他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之间仪式交流的深刻分析,在当今全球种族和宗教紧张局势加剧的背景下,尤为具有现实意义。他的洞见将引起包括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和神学家在内的众多学者的兴趣。
作者介绍
比利时安特卫普人,著名汉学家,比利时鲁汶大学汉学系教授、系主任,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学者,曾担任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客座教授。
1982年获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学士和硕士学位,1982-1983年在上海复旦大学进修一年中国历史和哲学。1984年在莱顿汉学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并获莱顿大学汉学博士学位,1990年在法国巴黎塞夫尔中心获哲学和神学学士学位,并从1993年起任比利时鲁汶大学汉学研究教授至今。2003年当选为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
他长期致力于欧洲汉学研究,对十七世纪中欧之间的文化交流尤其是中国文士对欧洲文化接受及反应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并取得学术界公认的卓越成就。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末清初中欧文化交流史,聚焦文献传播、礼仪互动及跨文化方法论,提出"从边缘看文化""之间人"等理论框架 。主持开发中文基督宗教文本数据库(CCT-Database),收录17-18世纪中欧文献逾万种。揭示中国邸报对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其作品《进入全球公共视域的清帝国》《礼仪之争中的中国声音》《历史文本的文化间交织》《可亲的天主》等均已在中国出版。作品还有《传教中的“他者”:中国经验教我们的事》《杨廷筠:明末天主教儒者》等,也是《中国基督教手册:第一卷,635-1800》的编辑。
近期中国活动:
-2025年5月,受邀参加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文史讲堂,钟鸣旦教授以“进入全球公共视域的清帝国”为题进行了经常演讲。
-2025年6月,以“理解中国:人工智能时代的汉学研究”为主题的第九届世界汉学大会在深圳举行。该大会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与会期间,钟鸣旦教授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围绕“自我与他者的相遇”这一哲学命题,结合其在中西方文化互动、文献考据及数字化领域的实践,阐释中欧文化交流的历史逻辑与当代路径。
图书目录
引言
1. 中欧丧葬习俗
2. 传教士对中国丧葬习俗的了解
3. 基督教丧葬仪式在中国的逐渐融入
4. 丧葬作为公共表达
5. 丧葬作为社群实践
6. 基督教仪式与迷信仪式
7. 皇室对耶稣会丧葬的赞助
8. 结论:纺织的隐喻
附录
注释
中文词汇表
缩略语
参考书目
索引
相关推荐
本书探讨了礼仪——特别是与死亡和葬礼相关的礼仪——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展现了十七世纪中国各层面中欧礼仪实践的逐步交融。这包括基督教平民社群中传统与新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