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化学实验室里的微型科学史 》
- 彼得里皿皮氏吸管利比希冷凝器实验室器具命名由来科学家真实故事档案访谈化学实验室
- #科学史 #仪器命名 #纪实非虚构 #独立成篇 #平实可读 #学生教材 #科普权威
- 选题分类:科普读物 化学 科研与实验 化学工业
- 原版语种:俄语(可提供图书翻译服务)
- 出版日期:
- 页数:384页
- 图书定价:(不详)
- 开本:117mm×182mm
- 原出版地:俄罗斯
- 字数:(不详)
- 作品星级:
- 内文印刷:(不详)
申请样书样章
您正在通过本网站在线提交出版评估申请。
若您的申请获得通过,您将可以在线对本作品的电子样书进行查看。
特别提示:
1、一旦提交本申请,则表示您承诺自愿通过成都锐拓传媒广告有限公司申请上述图书的中文版权,并承诺在申请日起18个月内,不会向任何第三方(包括但不限于图书作者、出版方及其他代理商等)申请或联系上述图书的中文简体版权。否则,我公司有权关闭您在本网站的使用权限,且不再与您进行任何业务合作,并有权要求您支付不低于人民币5000元/本的违约金,或将上述违约金直接从您的账户余额中予以扣除。
2、您通过本功能在线申请样书样章而支付的费用仅为样书样章在线查阅的费用,不代表我公司对上述图书的中文版权授权事宜向您作出任何承诺。除非发生我公司无法向您提交样书或样章的情况,否则无论最终是否与您达成中文版权的交易合作,该费用概不退还。
申请翻译样章
您正在通过本网站在线提交翻译样章申请。
若您的申请获得通过,您将可以在线对本作品的翻译样章进行查看。
特别提示:
1、一旦提交本申请,则表示您承诺自愿通过成都锐拓传媒广告有限公司申请上述图书的中文版权,并承诺在申请日起18个月内,不会向任何第三方(包括但不限于图书作者、出版方及其他代理商等)申请或联系上述图书的中文简体版权。否则,我公司有权关闭您在本网站的使用权限,且不再与您进行任何业务合作,并有权要求您支付不低于人民币5000元/本的违约金,或将上述违约金直接从您的账户余额中予以扣除。
2、您通过本功能在线申请样书样章而支付的费用仅为样书样章在线查阅的费用,不代表我公司对上述图书的中文版权授权事宜向您作出任何承诺。除非发生我公司无法向您提交样书或样章的情况,否则无论最终是否与您达成中文版权的交易合作,该费用概不退还。
版权推荐
★在化学实验室里,我们每天都在和“彼得里培养皿”“巴氏吸管”“李比希冷凝器”打交道,却很少意识到这些名字原本属于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科学家,本书沿着这条被忽视的线索,讲述这些器具与它们发明者之间的故事。
★本书来自化学教授、“教育贡献”奖章获得者阿尔卡季·库拉姆申!全部案例源自作者长期在高校实验室与门户网站一线采编的一手资料,兼具权威性与可读性。
★作者本人作为实验室仪器日常用户,语言平实,现场感强,可直接作为实验课程延伸教材。
★每章围绕一件器具展开,独立成篇,方便碎片化阅读或主题化引用。
内容简介
• 为什么培养细菌的小圆盘会叫“彼得里”?
• 给眼睛滴药水的细长管子为何冠上“巴氏吸管”之名?
• 曾经必须全称的“李比希冷凝器”是怎么一回事?
作者把镜头对准这些看似冰冷的玻璃与金属,还原它们背后的人——他们的研究动机、设计巧思,以及无意间被写入全球实验手册的“副作用”。没有传奇渲染,只有档案与访谈:一段段日常对话、一张张文稿记录,拼出一部“实验室里的微型科学史”。读罢你会发现,真正被铭记的往往不是大理论,而是那些让操作更方便一毫米的细小发明
作者介绍
喀山国立大学A.M.布特列洛夫化学学院高聚物与元素有机化合物教研室副教授,俄罗斯化学门户网站chemport.ru“科学新闻”栏目编辑,曾荣获“教育贡献”奖章,也是科普作家与一线科学记者。
相关推荐




★在化学实验室里,我们每天都在和“彼得里培养皿”“巴氏吸管”“李比希冷凝器”打交道,却很少意识到这些名字原本属于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科学家,本书沿着这条被忽视的线索,讲述这些器具与它们发明者之间的故事。
★本书来自化学教授、“教育贡献”奖章获得者阿尔卡季·库拉姆申!全部案例源自作者长期在高校实验室与门户网站一线采编的一手资料,兼具权威性与可读性。
★作者本人作为实验室仪器日常用户,语言平实,现场感强,可直接作为实验课程延伸教材。
★每章围绕一件器具展开,独立成篇,方便碎片化阅读或主题化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