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与哀伤共处: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子女 》
- 哀伤父母离世年轻子女田野调查深度访谈哀伤叙事追寻意义身份改变社会学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研究 #叙事分析方法 #年轻失亲者群体 #哀伤理论新浪潮 #实践自助指南 #跨学科视角 #思维导图总结 #被忽视群体关注
- 选题分类:社会学 心理健康
- 原版语种:中文简体
- 出版日期:2025年03月
- 页数:416页
- 图书定价:88.00 人民币
- 开本:143mm×210mm
- 原出版地:中国大陆
- 字数:约300千字
- 作品星级:(未评定)
- 内文印刷:(不详)
申请样书样章
您正在通过本网站在线提交出版评估申请。
若您的申请获得通过,您将可以在线对本作品的电子样书进行查看。
特别提示:
1、一旦提交本申请,则表示您承诺自愿通过成都锐拓传媒广告有限公司申请上述图书的中文版权,并承诺在申请日起18个月内,不会向任何第三方(包括但不限于图书作者、出版方及其他代理商等)申请或联系上述图书的中文简体版权。否则,我公司有权关闭您在本网站的使用权限,且不再与您进行任何业务合作,并有权要求您支付不低于人民币5000元/本的违约金,或将上述违约金直接从您的账户余额中予以扣除。
2、您通过本功能在线申请样书样章而支付的费用仅为样书样章在线查阅的费用,不代表我公司对上述图书的中文版权授权事宜向您作出任何承诺。除非发生我公司无法向您提交样书或样章的情况,否则无论最终是否与您达成中文版权的交易合作,该费用概不退还。
申请翻译样章
您正在通过本网站在线提交翻译样章申请。
若您的申请获得通过,您将可以在线对本作品的翻译样章进行查看。
特别提示:
1、一旦提交本申请,则表示您承诺自愿通过成都锐拓传媒广告有限公司申请上述图书的中文版权,并承诺在申请日起18个月内,不会向任何第三方(包括但不限于图书作者、出版方及其他代理商等)申请或联系上述图书的中文简体版权。否则,我公司有权关闭您在本网站的使用权限,且不再与您进行任何业务合作,并有权要求您支付不低于人民币5000元/本的违约金,或将上述违约金直接从您的账户余额中予以扣除。
2、您通过本功能在线申请样书样章而支付的费用仅为样书样章在线查阅的费用,不代表我公司对上述图书的中文版权授权事宜向您作出任何承诺。除非发生我公司无法向您提交样书或样章的情况,否则无论最终是否与您达成中文版权的交易合作,该费用概不退还。
推荐人
——胡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在我们的文化当中,对丧亲之人的安慰、理解、支持,常常有一个时间限度,一旦超越时限,丧亲者的故事和感受就被封印,几乎不再有被言说的可能。感谢李均鋆博士的这本书,让曾经的一切有了被再度言说的可能。
——袁长庚(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这是一本珍贵的关于爱与丧失,关于人性与韧性,并以纪实为基础的研究性著作。它不仅可以直接帮助到无数有需要的年轻失亲者,同时也可以帮助心理健康工作者为年轻失亲者提供更好的心理抚慰。无论对年轻失亲者还是心理健康工作者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头书。
——刘新宪(哀伤咨询师,研究者)
生命总有终点,但我们社会却竭力规避谈论死亡,生命教育存在系统性缺失。李博士这本书用扎实的科研思维,把我们视线引入那些失去父母的年轻人,让我们了解没有了习以为常的依靠,他们在学校、社会和生活中面临的挑战。
——李治中(癌症生物学博士,科普作家)
在我们的成长中,从来没有人好好地和我们谈论死亡和哀伤。但昀鋆的研究填补了这个缺口。她通过深入访谈44位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子女,让我们更明白他们在哀伤的历程中如何寻找意义,并面对身份上的改变。我深信这本名为《与哀伤共处》的书,将更能把研究的结果分享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认识并理解这份哀伤。
——陈智豪(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副教授)
这是一份给父母离世的年轻子女的礼物。淋过雨的人,更懂得如何为他人撑伞。书中45位年轻子女的慷慨分享,不仅讲述了自己的人生故事,也为不知所措的同路人提供了温暖的建议。
——唐苏勤(深圳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哀伤与疗愈实验室负责人)
在我看来,这本书还有一种非凡的意义:让暂未经历至亲离世的大多数人,无痛习得一定程度的心智成长。你有机会以一种“无痛”的方式走走我们之前的路,以旁观者的视角近距离观察哀伤,观察到更完整、更细节的面貌。
——陈小姐(本书第10位研究参与者)
版权推荐
★避谈“死”,焉知“生”;逃避“哀”,也是在抹除“爱”。
★聚焦一个被长期忽视甚至漠视的庞大群体
参考相关数据推断,经历过父母离世的年轻人约占群体总数的5%—11%。在本应与生机、希望相伴的年纪,他们却不得不面对生死离别。他们极力隐藏的哀伤故事,是每一个人都将面对的人生课题。
★历时13个月的田野调查,44个不为人知的哀伤叙事
面对竭力规避谈论死亡的文化情境,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李昀鋆历经13个月的田野调查,与44位年轻丧亲者进行了近百次深度访谈,并以叙事分析作为核心方法,深度整合并重构了他们的哀伤叙事。
★融合社会学、心理学、生死学的前沿成果,超越传统的深度社会研究
作者借鉴并融合了哀伤理论“新浪潮”中的重要观点,首创“哀伤经验、追寻意义、身份改变”的全新视角,突破了传统心理学以内在情绪为焦点的局限,从个体叙述中还原影响他们的社会环境、文化情境。
★独特的编排+暖心附录
每小节附带思维导图式的“实时总结”,清晰、系统地呈现了研究的脉络和发现,有助于读者的归纳和理解。书末附赠《年轻子女的叙说:关于我们哀伤的28个真相》《针对年轻子女自助的实践建议》,汇集了众多“同路人”真挚温暖的分享,让我们在哀伤中找到共鸣和力量。
内容简介
本书超越了哀伤理论的传统视角,没有将丧亲经验视为纯粹个人的、内在的心理反应,而是将甚少被过往研究关注的社会情境整合融入分析框架,通过对“哀伤经验、追寻意义、身份改变”这三个关键主题的诠释,重构了年轻失亲者的真实叙述,全面还原了年轻子女在父母离世后,在哀伤与爱之间来回转换,不断体验“拆毁”与“建造”,与哀伤共处的过程。
作者介绍
一位为母亲离世而哀伤的女儿,也是一个在日常对话中喜欢猝不及防聊起深刻生命议题的人,同时还是家中可爱猫咪的照顾者(之一)。2020年于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取得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丧亲、哀伤以及长者照顾。目前仍在探索人生方向,但很确定自己希望未来能陪伴丧亲者、临终病人,以及那些正在生命苦难中挣扎的人。
图书目录
推荐序二
推荐序三
序言 哀伤会“过去”吗?
第一章 年轻子女的哀伤经验:隐藏而永不止息
隐藏的哀伤:年轻子女哀伤经验的首要主题
永不止息的哀伤:年轻子女真实哀伤的核心主题
第二章 年轻子女的追寻意义:转失序为有序的努力
失序的认知结构:年轻子女开始追寻意义的动力
重构秩序的努力:年轻子女追寻意义的核心主题
重构秩序的失败:年轻子女追寻意义的常见主题
重构秩序的转折点:顿悟时刻后的巨大转向
第三章 年轻子女的身份改变:因父母丧失而翻转的人生
没有父/母的孩子:父母丧失带来的新身份
危险与转机:父母丧失对自我结构的影响
向死而生:经历父母死亡后被修订的生命意义
变动的人生走向:关系中的人生选择和优先序
第四章 放不下的哀伤,剪不断的爱
年轻子女究竟如何与哀伤共处?
本研究的限制与未来研究的建议
实践意义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年轻子女的基本情况
附录二 年轻子女的叙说:关于我们哀伤的28个真相
附录三 针对年轻子女自助的实践建议
前言 / 序言
自私的缘起:这是一个给自己找答案的研究
2016年1月12日,在旁听我的博士导师陈智豪教授的《与哀伤共存》课程时,他想要了解同学们的期待,我这样写道:“我想知道要怎么与哀伤共处。我的哀伤似乎永远不会停止,我爱的人永远不可能回来了,而我每天都觉得好痛。”
我的人生以2014年7月29日为分界线,被清晰地劈开成了两段。那年的7月25日,正在学校自习的我突然接到家人的电话,得知母亲中风入院。当我匆忙赶到医院时,母亲已被送进了重症监护病房。那四天里,母亲始终在昏迷之中,而我每天只有大概十几分钟的时间被允许守在她的病床旁。即使我固执地不肯离开医院寸步,幻想着飘离母亲肉体的灵魂会因为看到守候在外的我,知道我如此担心就会赶紧回去;即使我卑微地向自己知道名字的所有神灵祈求母亲可以醒过来,哪怕最后我要放弃学业变成照顾者也没有关系,然而四天后,我还是失去了我最爱的妈妈。
我的人生好像突然被推入了一个永远醒不过来的噩梦。在外人看来,经历母亲离世的我很快放下了哀伤:葬礼后,我正常地继续着在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学习,考雅思,顺利申请到了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生,外表看起来一如从前。而实际上,我的哀伤从未“过去”,我没有一天不会想起母亲,没有一天不会因想念她而流泪(我甚至很自豪这一点,因为这代表着我从未忘记她),只是从未在他人面前展现这份哀伤。
这也是让我觉得分裂的地方:母亲的离世明明把我推进了爬不出来的痛苦深渊,为什么我的人生在表面上却依然风平浪静?现在的我还是从前的我吗?我应该怎样处理这份哀伤的痛?
所以老实说,这是一个自私的研究。研究的缘起来自我的私心:我想知道死亡、丧亲和哀伤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想知道我的母亲现在究竟在哪里,过得好不好。我无法忘记她,或是放下她,也不知道该怎么独自一人继续活下去,我只能一辈子躲在无人的地方舔舐自己的伤口吗?我想要通过这个研究,给自己找一个答案。
即使下决心要做一个有关丧亲的研究,推动起来也不容易。最开始的挑战既日常又微妙,那就是我渐渐发现,我总是需要花很大力气向别人证明,研究哀伤是有意义的。每当和其他人聊到各自研究的课题时,几乎所有人都会诧异:“为什么要研究丧亲?研究这个有什么用?时间过去,自然会好起来。”谈到丧亲,大家在骨子里相信时间会疗愈一切,只要给丧亲者足够的时间,哀伤自然会过去。
这一时期的我也是困惑的:除了我之外,其他丧亲者的哀伤经验是怎样的?他们会不会实际上很快就放下了哀伤?这个研究真的有意义吗?但在一个视死亡、丧亲与哀伤为禁忌话题的文化情境里,无论是华人研究文献,还是日常人际交往,当时的我都没能从中找到解答这些疑惑的线索(我甚至从未遇到一个公开表露过有丧亲经历的人)。
主流研究多将丧亲经验视为个人的、内在的心理过程,但忽略了社会情境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试想一下,当代有谁可以脱离家人、朋友,甚至社交媒体施加的影响?同样,丧亲经验从来都不是一种发生在真空中的内在经验。因此,想要真正理解一个人的哀伤,必须将其放回至哀伤所发生的“家庭-背景-文化”的社会情境当中,否则,个人-内在取向会让身边人(甚至是专业人士)将复杂的哀伤经验简化为丧亲者性格坚强与否的判断,从而轻易地说出责备丧亲者的话语,甚至要求其放下哀伤。
主流研究的另一局限是,它们常常忘记了年轻人也会经历丧亲之痛。自弗洛伊德1917年提出哀伤工作以来,各种哀伤研究不断涌现,但大多将注意力放在丧子父母或丧偶伴侣上。年轻人的声音依然甚少出现在主流哀伤研究中。然而,参考西方社会的数据,我们能够大概推算出父母丧失在年轻子女群体中的流行率在3.4%—11%之间,并非像人们想象中那样稀少。
此外,除了探索年轻人的哀伤经验,我也希望展现他们在父母离世后的追寻意义(为什么去世的是我的父/母?为什么经历这一切的是我?)和身份改变(经历了父/母离世后的我是谁?我又要怎样度过接下来的一生?)。即使是在西方研究中,也甚少有学者将追寻意义、身份改变这两个来自新浪潮的概念与哀伤经验同时放入一个研究框架。因为这么做是极其冒险的,一旦收集到的资料不足,整个研究就直接泡汤。
然而,我后来收集到的丰富叙事,也是年轻子女对这个世界的自白:不,我们的哀伤从未过去;它如平静大海上漂浮的冰山,尽管看起来很沉默,但冰山之下既没有节哀(哀伤经验),也没有顺变(身份改变),反而在拼命地追问为什么(追寻意义)。
相关推荐




★避谈“死”,焉知“生”;逃避“哀”,也是在抹除“爱”。
★聚焦一个被长期忽视甚至漠视的庞大群体
参考相关数据推断,经历过父母离世的年轻人约占群体总数的5%—11%。在本应与生机、希望相伴的年纪,他们却不得不面对生死离别。他们极力隐藏的哀伤故事,是每一个人都将面对的人生课题。
★历时13个月的田野调查,44个不为人知的哀伤叙事
面对竭力规避谈论死亡的文化情境,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李昀鋆历经13个月的田野调查,与44位年轻丧亲者进行了近百次深度访谈,并以叙事分析作为核心方法,深度整合并重构了他们的哀伤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