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死亡季节:回忆录 》
- 历史学家回忆录遗作
- 选题分类:学者专家
- 原版语种:英语(可提供图书翻译服务)
- 出版日期:2024年10月
- 页数:256页
- 图书定价:(不详)
- 开本:(不详)
- 原出版地:澳大利亚
- 字数:(不详)
- 作品星级:
- 内文印刷:(不详)
申请样书样章
您正在通过本网站在线提交出版评估申请。
若您的申请获得通过,您将可以在线对本作品的电子样书进行查看。
特别提示:
1、一旦提交本申请,则表示您承诺自愿通过成都锐拓传媒广告有限公司申请上述图书的中文版权,并承诺在申请日起18个月内,不会向任何第三方(包括但不限于图书作者、出版方及其他代理商等)申请或联系上述图书的中文简体版权。否则,我公司有权关闭您在本网站的使用权限,且不再与您进行任何业务合作,并有权要求您支付不低于人民币5000元/本的违约金,或将上述违约金直接从您的账户余额中予以扣除。
2、您通过本功能在线申请样书样章而支付的费用仅为样书样章在线查阅的费用,不代表我公司对上述图书的中文版权授权事宜向您作出任何承诺。除非发生我公司无法向您提交样书或样章的情况,否则无论最终是否与您达成中文版权的交易合作,该费用概不退还。
申请翻译样章
您正在通过本网站在线提交翻译样章申请。
若您的申请获得通过,您将可以在线对本作品的翻译样章进行查看。
特别提示:
1、一旦提交本申请,则表示您承诺自愿通过成都锐拓传媒广告有限公司申请上述图书的中文版权,并承诺在申请日起18个月内,不会向任何第三方(包括但不限于图书作者、出版方及其他代理商等)申请或联系上述图书的中文简体版权。否则,我公司有权关闭您在本网站的使用权限,且不再与您进行任何业务合作,并有权要求您支付不低于人民币5000元/本的违约金,或将上述违约金直接从您的账户余额中予以扣除。
2、您通过本功能在线申请样书样章而支付的费用仅为样书样章在线查阅的费用,不代表我公司对上述图书的中文版权授权事宜向您作出任何承诺。除非发生我公司无法向您提交样书或样章的情况,否则无论最终是否与您达成中文版权的交易合作,该费用概不退还。
推荐人
——萨拉·克拉斯特因(Sarah Krasnostein),获奖作家。著有《创伤清洁工:与死尸、腐屋、精神疾病交手,拥抱生命中的混乱失序》,荣获维多利亚文学奖、入围墨尔本文学奖、沃克利图书奖、国家传记奖和惠康图书奖决赛;其作品《信徒》被《纽约客》列为2022年最佳书籍之一。
“马克以同样精彩的笔触和轻松的笔触处理悲剧和喜剧的能力令我惊叹不已……从第一页开始,故事就展现出深度,并伴有轻盈的舞动感。读完这个令人心碎的美丽故事,我哭了。
——亚历克斯·米勒 (Alex Miller),英联邦作家奖获得者,两度获得迈尔斯·富兰克林奖
“这本书用双臂温柔地拥抱着我们最深层的恐惧……本书是非凡三部曲的第三部,这部作品聚焦于失去,并逐渐加深……即使在弥留之际,马克·贝克依然保持着完整的自我,在生命消逝之际,他从未如此鲜活。他对那些日子的描述应该世世代代流传,为许多人带来安宁。”
——《时代报》
“这本书不仅是对死亡终结性的冥想,也是关于悲伤如何转化为新的人生视角的各种方式。”
——《澳大利亚书评》
“这本书的主题和语调,诚实与人性,以及优美的文笔,都令人叹为观止。同样令人瞩目的是,作者认识到,生与死、喜剧与悲剧,爱与失落、苦难与欢乐,这些二元对立的事物,实际上并非二元对立: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紧密相连。正如马克所写:我的文字将守护我,安息于大地。”
——《内幕》
“读者会翻开这本书,寻找关于自己存在的答案。也许他们会将其视为一份指南,或者是对生活另一面的窥探。当然,包含了所有这些元素。那些欣赏他作品的人会想要读他的最后话语。但抛开这本回忆录中所有的智慧和哲学引用,以及贝克不断涉足的那些领域,这本书最终是一个男人优雅地拥抱每一种可能性的记录。我读它是因为我知道它会让我想起一些视野,以及拥有我们的痛苦、过去和愚蠢的重要性。它确实以一种美丽而乐观的方式做到了这一点。”
——《阅读材料》
版权推荐
★《时代报》《澳大利亚书评》《内幕》等好评推荐。
★当生命走到尽头时,该如何书写生命的本质?贝克对这个问题并不陌生。死亡笼罩了贝克的大部分人生,写作成为了他的慰藉,是他通向理解和希望的窗户。
内容简介
在这本书中,作者的前作《第五十道门》和《三十天》的读者们,将重新发现马克的多种形式的幽默、他的坦率、以及他思想和情感的深度,尽管是以不同的方式,因为当这些品质在抵御自怜的脆弱性表达中显露出来时,必然如此。
这本回忆录中充满了深深的悲伤,但也充满了与之相应的喜悦与爱,由一位优秀的作家和思想家交织成一个故事,将加深人们对生活与人生的理解。
作者介绍
马克·拉斐尔·贝克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公共知识分子和历史学者之一,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大屠杀学者、一位受人爱戴的教师、一位鼓舞人心的获奖作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摄影师。他曾任莫纳什大学哲学、历史与国际研究学院澳大利亚犹太文明中心副教授。
他曾就读于希伯来大学,于20世纪80年代初返回澳大利亚,在墨尔本大学学习艺术,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牛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的奖学金,最终获得东欧犹太历史博士学位。
在海外大学任职期间,马克于1988年被任命为墨尔本大学犹太研究系首任讲师。2008年,他担任莫纳什大学澳大利亚犹太文明中心主任。在他执掌的十年间,澳大利亚犹太文明中心发展成为一个全球重要的犹太学术中心,研究范围涵盖东欧历史、犹太神秘主义以及种族灭绝研究——一个借鉴大屠杀研究中证词文化的新兴领域。他还在20世纪90年代创办了《世代》杂志(Generation),被称为澳大利亚犹太人版的《名利场》。
马克在他1997年出版的巨作《第五十道门:一段记忆之旅》中揭开了自己父母战争经历的神秘面纱,本书通过一个正在努力应对与父母创伤之间联系的儿子的视角来讲述。《第五十道门》曾荣获新南威尔士州总理文学奖,并被编入高中课程多年。在其20周年再版之际的2017年,为纪念出版20周年而重新发行时,这本书已售出超过7万册。大屠杀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R·勃朗宁称赞该书“至今仍是第二代大屠杀回忆录的黄金标准”。他的第二本书《三十天:一段通往爱的尽头之旅》(2017年)是在他的第一任妻子凯琳与胃癌抗争十个月后创作的。
马克·拉斐尔·贝克于2023年5月4日因胰腺癌去世,留下了丰富的教学、写作与思想遗产。
他的摄影展《你看不见的事物:马克·拉斐尔·贝克的摄影作品》于2025年4月1日-7月6日在澳大利亚犹太博物馆展出。贝克的摄影作品跨越国家、文化和年代,展现了日常生活、情感和人际关系的私密视角。本次摄影展为首次展出,展现了他毕生致力于见证和探索人性的宝贵遗产。
前言 / 序言
《死亡笼罩了这位大屠杀历史学家的一生——他在医院里开始撰写的癌症回忆录,是他最后的“爱之举”》
——摘自《对话the conversation》
作者:泰丝·斯科菲尔德-彼得斯(Tess Scholfield-Peters),悉尼科技大学艺术与社会科学学院学者
发布时间:2025年1月20日下午 7:31(格林威治标准时间)
马克·拉斐尔·贝克被诊断出胰腺癌晚期后,在病床上开始创作他的最后一本书《死亡季节》 。他的第二任妻子米歇尔后来评论道:“对他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安慰或消遣,更是一种需要。” 一年后,这位著名的澳大利亚犹太裔作家和学者在患病13个月后去世,享年64岁。
……
◎“边缘的悲伤”
这本书篇幅不长,它分为五个部分:再生、再婚、再创造、报应和启示。重复出现的前缀“re”(意为再次或回归)体现了贝克所经历的人生的循环性。
这本书以凯琳被诊断出癌症开始,七年前他自己也确诊了癌症。贝克写道:“那段经历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我的每一次呼吸都感觉像是凯琳的最后一口气。” 他继续说道:
“死亡和生命变得密不可分;我不知道我属于哪个世界,晚上在梦中我与她的灵魂共舞,唱着我们求爱的歌曲,在我的脑海中重新唤起她,并最终匆忙写下我们人生故事的一个版本,我在三十天内完成了它。”
贝克以优美而动人的笔触,描绘了在经历如此深刻的死亡之后,沉浸在悲痛之中的那种边缘感。凯琳去世不到两年,贝克的哥哥约翰尼也因癌症去世。这对贝克的父母来说尤其沉重,因为他们都经历过大屠杀。
对于许多种族灭绝的幸存者来说——他们失去了家人、失去了归属感、失去了一切——孩子成了他们宇宙的中心。贝克的父母就是如此:
“对于那些把整个人生都寄托在两个儿子成功之上的人来说,该说些什么呢?当我母亲被问到她对自己所遭受的苦难有何复仇之策时,她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孩子们,你们就是我的复仇。”
◎“事态严重不对劲”
这本书以碎片化的风格写成,穿越过去和现在,在童年记忆和成年生活之间闪烁。
我们通过贝克与米歇尔·莱什的交往来了解他。他最初认识米歇尔·莱什,是他挚友雷蒙德·盖塔的继女,是一位国际人道法专家。由于共同的学术和政治兴趣,尤其是对以巴问题的关注,他们的关系发生了转变和深化,并围绕着旅行和各自的事业展开。他们于2018年结婚,并于2021年迎来了女儿梅莉拉。
我们与他一起回顾父母在欧洲大屠杀中幸存的经历以及他们所经历的创伤。(贝克的父亲于2020年去世,比他的哥哥约翰尼晚三年。贝克的母亲吉妮娅于2023年去世,享年88岁。)
我们陪着他来到医生办公室,看着他最担心的事情变成现实。
“最能形容我当时反应的词就是:困惑。情况严重不对劲。我们之前讨论过胰腺炎,但这和胰腺癌不一样。我整个人都麻木了。感觉不可能,但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死亡的画面。我脑子里唯一的疑问就是,我还能不能像凯琳和约翰尼那样活那么久。”
对于任何被癌症触动过的人来说,这种困惑的感觉并不陌生。很少有疾病能对身体和心理造成如此深远的影响。贝克常常以敏锐的洞察力,观察着自己身体的衰败,以及面对死亡时的思绪。
他写道:“虽然无论有多少人死亡,我都无法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无动于衷,但目睹家人相继去世,让我做好了更充分的准备。”……“我感觉自己仿佛接受了死亡艺术的训练或指导。我恐惧的并非最终的死亡,而是走到生命的尽头时所承受的痛苦。”
令人惊讶的是,尽管贝克承受着痛苦,尽管最终濒临死亡,但他仍然保持着幽默感和活力。
◎爱的举动
这本书描绘了一幅私密的、有时令人心碎的悲伤与死亡的画面。贝克的文字是他人生的最后观察,提供了一个关于死亡——以及生命终结的罕见视角。
在遭受如此巨大的身体创伤的情况下,坚持写作,为孩子、家人和后代坚持写作直至死亡,是一项极其勇敢的壮举。
莱什和他的朋友雷蒙德·盖塔 (Raimond Gaita) 在书的后记中写道:“在患病期间,马克几乎每天都写作,尽管治疗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副作用,常常让他身心疲惫。”
贝克在这本书出版前去世,莱什和盖塔在他缺席的情况下完成了这本书的出版。他们在后记中写道:
“写回忆录是他内心深处的一种爱,它给了他安慰和能量。他牺牲了睡眠、身心的休息,并克制自己不再与过去为之付出如此多的人和世界接触。”
读者心中萦绕的,是生命短暂却又如此脆弱和神奇的感受。我们终将死去,无论是否深切体会到这一点,通过文字见证一位既内省又充满哲理的心灵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死亡,都令人动容。
这里没有线性的故事,也没有零散的章节。没有“之前”或“之后”。只有对过去和未来可能的投射:记忆——变幻无常、曲折易变、循环往复、支离破碎。




★《时代报》《澳大利亚书评》《内幕》等好评推荐。
★当生命走到尽头时,该如何书写生命的本质?贝克对这个问题并不陌生。死亡笼罩了贝克的大部分人生,写作成为了他的慰藉,是他通向理解和希望的窗...